當前裝備制造產業正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培養適配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工匠人才成為時代賦予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深化產教融合,破解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障礙,推動產業導師隊伍建設,同時積極加強教師“雙師素質”培養,在專兼結合的“工匠型”教師隊伍建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以產業導師隊伍建設為抓手,優化隊伍“雙師結構”
產業導師是職教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產教融合的關鍵紐帶,能精準傳遞產業前沿知識、技術標準與職業能力,打通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通道。學校自2012年開始,多舉措推進產業導師隊伍建設:一是對產業教師實行 “柔性聘、彈性用”機制,打破學歷、職稱等限制,從行業企業引入高級技術、管理人才與能工巧匠,實現 “引而不進,他為我用”;二是構建覆蓋任職資格、崗位設置、選聘考核的制度體系,強化產業導師身份認同,助力其專業發展。三是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使校企合作從淺層次的依賴關系模式轉向產教融合共同體模式,破解人才流動壁壘,凸顯企業在產業導師隊伍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四是推動校企資源共建共享,明確校、企、產業導師三方權責,針對產業導師工作靈活松散的特點建立動態協調機制,確保人盡其才。如今,產業導師隊伍建設已從最初的“校熱企冷” “水土不服”逐步邁向校企 “雙向奔赴”“專兼融合”。
校企協同推進產業導師隊伍建設
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重點,提升教師“雙師素質”
相較于普通專業教師,“工匠型”教師在對接產業上有著更高的“雙師素質”要求。學校堅持標準定向,賦能雙師精準培養。在深入研究并構建“工匠型”教師職業核心能力模型,開發教學能力分級標準、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師德師風評價標準、雙師資格進階標準的基礎上,通過以下具體路徑開展師資培養:強化師德養成,將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培訓全過程,融合在專題教育與日常環境熏陶中;實施教師綜合能力提升計劃,以常規校本培訓為基礎,圍繞教學、科研、技能專項以及教學與雙創競賽等核心內容,系統設計教師培養方案,開展青年教師“青禾培育”行動、骨干教師“青藍接力”工程、大師名師培養“青松領航”計劃,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推行“三分三跟”個性化培養模式,即按專兼分類、按技能分層、按雙師資格分級定制培養,并與重點企業深度合作,通過教師跟進裝備試驗研制、加工制造、維護保障實踐,確保其緊跟產業技術前沿。此外,學校持續推進人才孵化工程,通過“博士攻讀助力”“教授培養助力”“訪學進修助力”等校本項目,有力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
以服務重點行業企業為目標,打造“工匠型”教學團隊
學校聚焦航空制造與維修行業,緊扣飛行器及航空發動機制造與維修領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多措并舉打造“工匠型”教學團隊。
學校建立校級“雙師”梯級發展通道。學校聚焦教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企業經歷,出臺《“雙師型”教師認定與考核管理辦法》等文件,構建初、中、高三級遞進的雙師認定、考核與管理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在績效工資中專設雙師專項津貼,激發教師發展積極性,開辟了以“雙師分級”為特色的專業技能發展通道,建立“第二職稱”體系。?
校企協同共建“工匠型”教學團隊。在強化專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著力構建多層次兼職教師梯隊,形成“普通兼職授課教師—技能大師—產業導師”遞進式結構,按重點行業企業需求和專業分類打造專兼融合的高水平“工匠型”教學團隊。
搭建“軍、政、行、企、?!碑a教協同平臺助力師資培養
學校產教同頻打造專兼結合“工匠型”教師隊伍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建成一支數量充足的高素質“工匠型”教師團隊,較好滿足了工匠人才培養需求;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培養了一大批緊貼航空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技能人才,獲得行業企業廣泛認同,成為了學校的一張“亮眼名片”。(作者:曾全勝 龔添妙)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