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19日訊(通訊員 蔣馥蔓)9月18日,秋意漸濃,研思正酣!2025年 “國培計劃” 衡山縣小學數學骨干教師新課程標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A0451—2)示范教學研修活動,在衡山縣實驗小學進行,點燃了全縣數學教師深耕課標、精進教學的研思熱情。
長沙市雨花區雅實毓秀學校屈輝副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教育部新時代名師培養對象)攜《對標核心素養落地數與運算的結構化教學》專題講座重磅開講。她直擊教學痛點,提出核心洞見:“數與運算教學絕非碎片化知識的堆砌,唯有以結構化思維為脈絡,串聯‘2、3、5 的倍數特征’‘乘法口訣’等知識點背后的底層邏輯,才能打破機械記憶的壁壘,引導學生從‘會計算’的技能層面躍升至‘會思考’的思維境界?!?她進一步強調,教師需巧借生活實例搭建認知橋梁,以實踐活動激活探究熱情,用小組合作碰撞思維火花,讓運算教學在趣味與實效的融合中落地生根,為學生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靈活破解復雜問題夯實素養根基。
長沙市雅禮實驗毓秀小學王芳老師執教的《推理》一課,以 “猜謎導入 — 拼圖游戲 — 禮物推理” 的趣味鏈條貫穿始終,讓學生在輕松互動中沉浸式感知推理邏輯。她巧妙引入 “表格推理法”,將抽象的邏輯思維轉化為直觀可感的表格記錄,清晰拆解 “用已知信息推導未知” 的思考路徑,生動演繹了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新課標理念。
下午項目指導老師宋慧瑜執教的《交換律》一課,以“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鏈為脈絡,搭建生活與數學的聯結橋梁。課始,她從“家到兩所學校的距離計算”切入,讓“8+3=3+8”的規律在生活場景中自然浮現,消解數學抽象感,隨后引導學生自主舉例、歸納提煉,完成加法交換律的探究。緊接著,學生自然聯想,主動提出“乘法是否有交換律?減法、除法呢?”的猜想,宋老師順勢推動探究,通過實例驗證,先明確乘法交換律,再以“10-5≠5-10”“12÷2≠2÷12”等證實減法、除法無交換律,在質疑辨析中明晰規律本質。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將探究轉化為思維進階過程,既完成知識建構,又錘煉嚴謹推理素養,也為教師呈現了“以問題驅動探索,以思辨深化理解”的數學課堂生長范式。
緊接著,項目首席專家綦聰老師以《從碎片到系統:“數與代數” 的一致性教學重構》為主題開講,精準直擊 “整數分數割裂教”“算理算法兩張皮” 等教學困局。她以案例對比為鑰匙,一邊拆解傳統課堂孤立講分數的局限,一邊展示結構化教學中 “單位‘1’細分累加” 的精妙設計 —— 從整數的 “十進累加” 到小數的 “0.1 細分”,再到分數的 “1/n 累加”,讓三類數在計數單位統攝下的本質關聯豁然開朗。緊接著,她層層解析四則運算 “算單位個數” 的共性邏輯,更用 “天平模型悟等號平衡”“數字捉迷藏滲代數思維” 等接地氣的實操案例,把抽象策略轉化為可上手的教學方法。整場分享為構建 “數 — 運算 — 表達” 貫通的教學體系注入強勁動能,清晰指明了課堂從 “堆砌知識碎片” 邁向 “培育思維系統” 的轉型路徑。
本次活動以“落地核心素養、深化課標應用”為核心,通過“專家講座+示范課堂”的深度融合形式,為全縣小學數學骨干教師搭建了優質學習交流平臺,更以精準的內容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加速了課標理念向教學實踐的轉化。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