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轉診單,連通縣、鄉、村三級醫療;一個智慧平臺,實現檢查互認、處方秒審;一套新機制,讓醫保基金從“不夠花”變“有結余”……近年來,臨湘市大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有效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以前做核磁得往市里跑,排隊好幾天?,F在在衛生院開單,去市醫院檢查,當天出結果,回鄉鎮還能報銷!”談起醫共體帶來的便利,聶市鎮乘風村居民李阿姨贊不絕口。
這一“基層開單、上級檢查、結果互認、基層報銷”的便民服務模式,正是臨湘市通過重構管理、診療、投入三大體系,扎實推進醫共體建設的生動縮影。
破局立新,重構管理體系
醫共體建設前,臨湘醫療面臨市級醫院無序競爭、內耗嚴重,鄉、村醫療機構能力薄弱、重防輕治,醫?;鸫罅客饬?、群眾就醫次均費用居高不下的困境。長此以往,將陷入醫院、患者、醫保“三輸”的局面。
破題之道在哪里?在深入調研后,臨湘選擇了從重構管理體系入手,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一條內涵式改革的道路。
整合全市醫療機構,組建臨湘市醫療集團,下設人民醫院和中醫院2個醫共體,將全市319家公立醫療機構緊密聯結;成立醫共體運營管理中心,與醫療集團合署辦公,市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醫保部門充分放權,實行人事、財務、醫防、醫保、藥械、信息、中醫等“七統一”集約管理;出臺市委市政府對醫療集團、醫療集團對內部醫療機構兩套績效考核方案,重點考核醫保資金縣域內使用率、門診、住院次均費用等指標,結果與資金撥付、薪酬待遇等直接掛鉤;結合各自優勢,推進醫療布局調整,讓強者更強、專者更專;出臺醫保打包支付、節余留用政策,讓醫保資金使用更規范、更可持續。
“通過重構管理體系,我們打破了以往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的局面,構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迸R湘市醫療集團總院長余興表示。
(臨湘市健康管理中心 張晗瀟 攝)
智慧賦能,優化診療服務
信息化是醫共體建設的“神經中樞”。臨湘市利用信息化、同質化等手段,優化防病、看病、治病全流程服務,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在岳陽地區率先實現與湖南省公衛3.0系統互聯互通,醫生診斷期間可完成建檔、查檔、隨訪、轉診等多項服務。搭建的區域健康信息平臺,實現124項醫學檢查檢驗互認。
建成全省首個覆蓋縣域公立醫療機構的智能審方中心,內置80余萬條審方規則,可在0.2秒內完成每張處方審核,實時攔截超量用藥等問題處方?;鶎犹幏胶细衤蕪?8.8%上升至96.05%,醫療糾紛、投訴同比減少20.5%。
建成貫通縣鄉村三級的“健康臨湘APP”,患者的就診記錄、檢查報告、用藥史等信息均可在各級醫療機構實時調閱。
建成遠程診斷、心電、影像平臺,群眾在村衛生室可接受市直醫院遠程診斷;在鄉鎮衛生院檢查、由市直醫院在線出具報告,實行“一級醫院收費、三級醫院服務”。
目前已完成遠程心電診斷16.5萬人次、影像診斷2.8萬人次,為群眾節省就醫時間40%,減負105萬元。群眾從村衛生室診療、鄉鎮衛生院和市直醫院檢查,單次單部位最高可節約276.4元。
在急危重癥救治方面,整合120急救資源,投入5G智慧急救平臺,救護車可實時定位、遠程指導,構建了“城區15分鐘,鄉村30分鐘”的“黃金急救圈”。
市直醫院針對“縣域外就醫”主要病種,提高診療能力。市人民醫院打造5個省級重點學科,市中醫院建設6個省級重點學科。與省腫瘤醫院合作建成臨湘市腫瘤醫院,柔性引進三甲專家教授15名,開展三四級手術2526臺。
(臨湘市醫共體合理用藥數據中心 張晗瀟 攝)
改革支付,強化投入保障
臨湘市深化醫保打包支付改革,實行總額預付、結余留用,醫療機構從“多開項目獲得收益”轉變為“節約資金增加收入”。
“這不是簡單的一包了之,這一政策是破解醫院希望多增收與患者希望減少支出這一矛盾的關鍵一招”。臨湘市醫保局局長柳勇介紹。
“在這種模式下,患者多花的每一分醫?;鸲际轻t院的,外轉病人多花錢醫院也要‘掏口袋’,倒逼醫共體各醫療機構盡最大努力減少居民患病,控制不合理醫藥費用,降低外轉患者比例。”臨湘市醫療集團辦公室主任陳芬介紹。
成立轉診中心,嚴格執行縣域外轉診降低報銷比率政策(異地轉診人員和異地急診搶救人員支付比例下降5個百分點,未備案、非急診且未轉診的異地就醫人員支付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讓群眾少外轉節約就醫費用、醫療機構多留人減少基金流失。2025年7—8月,醫?;鹩蛲馐褂寐食掷m下降。
由醫療集團牽頭包裝項目,爭取到全國首批、全省唯二的緊密型醫共體項目5000萬元,實施了市中醫院提質改造、桃林次中心等急需項目。市財政把每年2000萬元支持經費作為“三高共管”“五癌同治”費用,加強醫防融合工作保障。
全面梳理公衛資金使用情況,重新核定保障范圍和分配方案,避免公衛資金成為養人經費。加強公衛資金考核,對公衛工作不實、分級診療不到位的基層機構,酌情扣減公衛經費。
“三智三聯”,中醫藥服務普惠基層
依托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基層醫療系統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臨湘市創新“智慧診療、上下聯通;智慧藥房、醫藥聯合;智慧管理、政策聯動”的“三智三聯”中醫藥服務模式。
全市21家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慧中醫云平臺實現全覆蓋。建立中藥共享配送中心,達成“基層開方,中心調配、送藥上門”;各鎮村衛生院(室)均設中醫館(閣),推廣艾灸、拔罐、針灸、食療等中醫特色適宜技術。
智慧診療系統具備舌、面、脈象等智能輔助診斷功能,自動生成處方并由人工審方,累計開、審方36632張。智慧藥房實行“基層開方、中心調劑、送藥上門”,實現全市醫療機構中藥飲片統一配送,日均調劑湯劑1200余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二級醫院和名中醫診療服務。
以市中醫院為龍頭,臨湘成功獲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湖南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縣。開展“三智三聯”以來,縣域內中醫診療量占比提升55%。
(“三智三聯”舉措讓中醫藥服務普惠基層 張晗瀟 攝)
資源下沉,夯實基層網底
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經驗表明,要把病人留下,必須把基層醫療機構建強。
為破解基層人才短缺的難題,臨湘市持續開展“百名骨干下基層”“縣醫回鄉 鄉醫回村”等活動,選派261名專家和33名常態化幫扶管理人員下沉到各鄉鎮衛生院。
實現“一院一團隊”精準幫扶,服務群眾超1.3萬人,帶動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增長1.62%。全市組建了208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簽約人數達8萬名,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達76.5%。
加強對鄉鎮衛生院業務幫扶,選拔63名鄉鎮醫護人員開展同質化培訓,選派33名醫務人員常駐基層,安排320名醫務人員每月巡診,鄉鎮衛生院診療科目從70項增加到79項。
會診轉診是醫共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湘市建立24小時轉診服務中心,雙向轉診實現“一鍵操作”,全面打通縣鄉村綠色就診通道,同時建立轉診質量評價體系,確保轉診服務高效優質,“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省,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格局基本形成。
“通過我們主動上門將診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為基層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臨湘市人民醫院骨科一病區主任醫師楊偉每周都會去到坦渡鎮桐梓鋪衛生院,進行查房、坐診、培訓教學的幫扶工作。
改革紅利惠及于民
數據最具說服力。
通過三大體系重構,臨湘醫共體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無效競爭、內耗局面有效扭轉,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級醫院,半年醫療收入增長8.5%;市婦幼保健院通過與市人民醫院業務布局調整優化,業務收入環比增長16%。
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參保人縣域內住院次均費用降至6887元,同比下降5%;門診次均費用降至278元,同比下降11.4%。藥占比從21.9%下降到19.8%,耗占比從19.6%下降到16.4%。
基金流失、資金浪費現象持續改善。7月份醫保域外使用率下降0.56%,近三年首次出現拐點。8月份醫保域外使用率較去年同期下降1.94%,較去年同期提升3.53個百分點。
余興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加快區域醫療次中心布局,真正把優質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醫共體“聯”起的是資源,“通”達的是服務,“凝聚”的是民心。臨湘正在以改革實效書寫基層醫改新答卷,以醫改“臨湘樣本”托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薄#◤埿」?王金河 劉宇麗)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