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在鄭州北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起始段,矗立著一座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水文站——花園口水文站。這座被列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的站點,不僅承載著黃河治理的厚重歷史,更以數字化創新實踐持續服務現代水利事業,成為兼具文物保護價值與科技示范功能的“活態遺產”。
俯瞰花園口水文站。
花園口水文站。
作為黃河流域關鍵性控制水文站,該站始建于1938年,其選址具有重要水文地理意義: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過渡段,既是“懸河”發育的起始點,又是下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節點。在86年持續運行中,該站完整保存了早期水文測驗設施設備,同時通過技術迭代實現監測手段的跨越式發展——2002年率先建成流域首座數字化水文站,近年來又傾力打造防汛前沿指揮部,構建花園口河段數字孿生平臺,水文現代化監測手段在這里日新月異。
花園口水文站創新工作室。
花園口水文站劉站長在創新工作室介紹情況。
花園口水文站劉站長在黃河水文展廳介紹情況。
工作人員在觀察每日黃河流量數據。
工作人員在水情會商室開會。
在防汛減災領域,該站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58年黃河特大洪水期間,其連續72小時精準測報為下游群眾轉移贏得寶貴時間;在2002年啟動的黃河調水調沙實踐中,精準監測的水文數據支撐了世界最大規模人工水沙調控工程。多年來,該站采集的水文數據為黃河下游水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撐。
花園口水文站水位觀測點。
花園口水文站船舶碼頭。
作為首批入選的黃河水利遺產,其保護利用具有示范意義。作為黃河下游防汛的核心樞紐,花園口見證了中國治黃史上的諸多關鍵時刻?;▓@口水文站自設立以來,始終屹立于黃河防汛最前沿,以精準數據構筑安瀾屏障。水利史專家指出,這種“古今交融”的保護模式,既留存了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的歷史記憶,又展示了現代水文科技發展脈絡,為水利遺產“活態傳承”提供了創新樣本。
綠樹成蔭的鄭州黃河大堤上,一邊是奔騰向東的黃河,一邊是平坦的公路。黃河生態廊道猶如一條綠色的飄帶與蜿蜒的黃河相伴,美不勝收。
黃河水利委員會花園口水文站負責人表示,將以遺產認定為契機,堅決貫徹落實水利部、黃委決策部署,在黃委水文局等上級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系統開展歷史文獻數字化、口述史采集等工作,深入挖掘其承載的治黃智慧與科技精神,全力打造集水文監測、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通過開展“黃河水文公眾開放日”等活動,讓公眾更直觀地感受黃河治理的科技含量與文化底蘊。
新聞背景:
2025年3月14日,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由黃委正式對外發布。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包括嘉應觀、林公堤、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濼口水文站等20處水利遺產。
首批公布的黃河水利遺產以中下游工程類水利遺產為主,涵蓋古堤防、古險工、古閘壩及樞紐工程、灌溉工程、涵閘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黃紀念地等各類型,建設時間從秦漢時期跨越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作為千百年來黃河兩岸人民群眾開發治理母親河的重要見證物,20處水利遺產具有顯著的歷史、科技、生態、文化及社會價值,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治理理念、河工技術、工程建設的變遷,承載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