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19日訊(通訊員 許諾 馬蔚南 劉陽)9 月18日下午,三一職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湖南雨花非遺館)在館內舉行共建“大思政課”體系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交流會、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簽約儀式。活動正式開始前,全體與會人員先行參觀了湖南雨花非遺館的展示區域,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與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后續交流合作奠定了文化認知基礎。三一職院校黨委書記劉文良、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湖南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副館長王晉喜、教育中心總監王瑾、館長助理彭智慧共同出席儀式,全體馬院教師見證校館合作育人新篇章的開啟。
鄧運姣在活動儀式上表示,體驗館始終致力于發揮民族文化與紅色教育資源優勢,拓展社會教育功能,而與高校的深度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尤其看好與三一職院的合作——學校鮮明的工匠特色與現代產業文化特色,為雙方協同育人提供了獨特的結合點。她強調,未來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推動體驗館的非遺、民族精神資源與學校的工匠培養、產業文化教育深度融合,通過資源共享、內容共創,讓民族文化與工匠精神相互賦能,共同打造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產業特色的育人平臺。
劉文良在活動講話中重點強調,加強與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的深度合作,是我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關鍵突破口,更是我校構建特色育人體系的重要支撐。
劉文良進一步要求馬克思主義學院要以此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簽約為重要起點,充分依托體驗館的民族文化與紅色教育資源,將其精準轉化為思政課堂的生動素材,深度融入課程重點章節與教學模塊;要以“行走的思政課”為重要載體,創新情景式、沉浸式教學形式,打破傳統思政課堂邊界;要通過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聯合開發教學案例與研學方案,結合師資共享、學生實踐等常態化交流,讓思政教育從課堂走向實地、從理論走向實踐,切實提升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與時代性,為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與民族責任感,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此次交流中,雙方就多項合作事宜達成共識。未來,校館將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紐帶,深化“館校共建”模式,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探索協同育人新路徑,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貢獻力量。
據悉,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湖南雨花非遺館)作為我省重要的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湖南雨花非遺館獨特資源,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容巧妙嵌入非遺體驗項目,通過豐富多樣的展陳和互動體驗,生動展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沿陣地。通過本次現場學習,老師們表示將充分利用好湖南雨花非遺館的資源特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等內容結合三一職院工業活躍的現代產業文化引入思政教學,借助形式多樣的實踐項目,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