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你們好!隨著期末考試結束,本學期的學習生活也正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項陽老師希望暫時放下那些冷冰冰的分數和繁重的考核任務,與家長們聊聊關于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里話,對時刻牽掛著孩子們的家長們說。概括起來,主要想分享以下五個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句話:成績是“鏡子”,不是“尺子”。教育心理學中的“多元評價理論”早已指出,分數只是衡量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一個維度,無法全面反映其綜合素質?,F實中,不少家庭將分數視為“唯一標尺”,忽略了孩子的善良品格、勞動能力與抗挫折力——這些恰恰是未來社會更需要的核心素養。家長們,教育部多次強調“破除唯分數論”,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的擅長邏輯運算,有的熱愛文學創作,有的在動手實踐中發光。成績能照見學習漏洞,卻照不出孩子們幫助他人時的熱心,照不出孩子們求知時的專注。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關注試卷之外的成長,這才是對孩子最科學的期待。
第二句話:您的“半小時陪伴”,勝過百句說教。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高質量親子陪伴”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情感認知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核心不在于時長,而在于“專注互動”。家長每天只需半小時就能實現有效陪伴:睡前聽孩子講學校趣事、周末帶他認田埂上的莊稼、犯錯時先傾聽解釋——這些簡單的互動,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這種心理滋養遠勝于生硬的說教。反觀有些家庭,家長雖在孩子身邊,卻全程低頭看手機,這種“假性陪伴”會讓孩子產生孤獨感。請記住,家長放下手機的專注時刻,是在為孩子搭建心理安全的“港灣”,這份溫暖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精神底氣。
第三句話:家校不是“甲乙雙方”,是“合伙人”。“家校協同教育理論”明確,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三者如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項陽老師也曾經遇到家長質疑手工作業“麻煩”,但當家長看到孩子們用玉米芯、橘子皮創作的作品后,不僅主動參與,還和孩子完成了“竹編小書架”——這正是家校從“疏離”到“協作”的轉變。家長們,農村教育有其特殊性:孩子的勞動實踐能力、生活認知優勢,需要家校共同挖掘。家長幫孩子準備勞動課工具,是在支持他的實踐學習;及時和老師溝通孩子情緒,是在幫孩子化解成長困惑;只有家校目標一致、行動同步,才能為孩子構建完整的教育生態。
第四句話:比起“考第一”,更要教他“輸得起”?!翱勾煺劢逃笔莾和烁衽囵B的重要環節,心理學中的“成長型思維”理論指出,教會孩子接納不完美、從失敗中學習,比追求“常勝”更重要。班長小浩曾因少考2分哭泣,學校教師帶他觀察臍橙園里的小樹:有的果子長得快,有的被風吹落,卻都能在秋天結果——這正是“過程比結果重要”的生動體現。家長們總希望孩子“贏”,卻容易忽視“輸得起”的能力培養。孩子會因比賽失利沮喪、因沒選上值日生難過,這些“小挫折”其實是成長的“練兵場”。當孩子失落時,別急著說“你要堅強”,不如先共情“我知道你很難過”;別指責“不夠努力”,不如一起分析原因。教會孩子正視失敗、調整心態,這份“心理韌性”會比100分更珍貴。
第五句話:教育是“慢功夫”,請多給孩子點時間。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成長節奏”,需歷經不斷地成長才能成熟。教育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靜待花開”。不少家長陷入“焦慮式教育”,總盼著孩子“一口吃成胖子”,卻忘了:算題慢的孩子可能更細心,背書慢的孩子可能更善于思考?!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強調“終身學習”理念,說明教育是長期過程。請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也多給教育一點耐心,讓他們像山里的小樹,扎穩根、長壯枝,終會成長為獨一無二的模樣。
項陽老師始終堅信:教育的本質不是追求分數,而是培養“眼里有光、心里有愛、腳下有力”的人。期末考試只是成長路上的小站點,未來愿家校以理論為基、以信任為橋,一起陪孩子走好每一步。(新寧縣安山鄉中心小學 項陽)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