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怎么樣,群眾最清楚。干部的一言一行,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作風建設成效如何,關鍵要看群眾的堵心事是否疏通了、操心事是否解決了、揪心事是否化解了。
群眾眼睛是雪亮的,是觀察作風的“顯微鏡”。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寧肯自己忍饑挨餓,也要將最后一口糧分給老鄉,百姓將紅軍視為親人。正所謂“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干部下基層調研,是帶著問題清單真走實訪,還是走過場式打卡,群眾一眼便知。若是只在會議室里聽匯報、對著準備好的群眾聊家常,即便本記得再滿、照片拍得再多,也難逃脫“擺樣子”的評價。像焦裕祿、谷文昌那些作風扎實的干部,心中裝著人民群眾,把群眾當家人,時?!盎丶摇笨纯?,直面“家里”難事、煩事,即便只是幫個小忙、出個主意,群眾也會覺得這樣的干部接地氣。只有干部把群眾當家人,群眾才會把干部當親人。
群眾的大拇指,只認實效不認虛功。“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贏得群眾信任,從來不是靠表態,而是靠實干。群眾的房屋漏水、管道堵水、老人孩子照料等問題,看似是“小事”,卻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干部若能架好“連心橋”,把這些“小事”當成“大事”來辦,讓群眾的眉頭舒展,吐槽聲自然會變成點贊聲,作風的轉變勢必會被群眾認可。反之,若是對群眾的訴求推三阻四,對群眾的困難視而不見,即便口號喊得再響,也難以贏得群眾的真心。當干部把實事辦在群眾心坎上,群眾才會把好評送到干部耳邊,這正是作風建設的最好答卷。
好作風是365天都能感受到的服務。每名干部都該將群眾的訴求置頂,常問自己群眾盼的是什么?自己做得好不好?是否還存在重痕跡、輕實效的問題?唯有始終以群眾的感受為風向標,少些虛功、多些實招,才能讓群眾的笑容更多、心氣更順、日子更甜。(殷其斌)
責編:周培
一審:周培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