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19日,首屆“湘智興湘”大會在長沙舉行。來自海內外800余名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集聚湖南長沙,分享前沿科技動態,探尋合作對接機遇。在“人才爭奪戰”日趨白熱化的當下,高層次人才何以看好湖南、選擇湖南?通過這場大會,記者有三點感受尤為深刻。
△這是9月19日拍攝的首屆“湘智興湘”大會主場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謝奔 攝
其一,提升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磁吸力”,湖南措施精準。
凝練形成275項重點科技人才需求,計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500余人……大會現場,湖南省委科技辦發布重點科技人才需求,向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發出熱情邀約。
記者注意到,這份“邀請函”目標清晰、指向精準——
從需求領域看,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新材料、空天科技等多領域,精準匹配湖南產業基礎和未來布局重點;從人才類型看,既面向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等頂尖人才,也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等“潛力股”。
△3月26日,我國最大直徑土壓平衡雙護盾組合式隧道掘進機“強基號”在長沙下線。新華社記者陳思汗 攝
能否找到切合研究領域和未來趨勢的賽道、所研究成果能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這是關乎人才“因何而來、因何而留”的關鍵問題。
應該說,湖南近年來在這方面探索不少。比如,連續實施“十大技術攻關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重點支持頂尖人才攻關重大難題;
發布18條具體措施推進年輕人友好省份建設,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出臺加快高??萍汲晒D化20條措施,建立高新區(高企)高校“雙高”對接機制,讓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系列精準舉措推動,湖南對高層次人才的“磁吸力”不斷提升。數據顯示,近2年,湖南引進各類高層次科技人才1500人以上,其中500余人入選國家級或省級人才。
其二,支持各類人才發揮優勢“顯身手”,湖南誠意滿滿。
“我們將以最大誠意、最優政策、最好服務,為各位英才在湖南施展才華保駕護航?!痹凇跋嬷桥d湘”大會上,湖南拋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引發不少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關注:
——對頂尖人才(團隊)以“一事一議”方式,最高給予1億元綜合支持;
——對引進的海內外優秀人才,提供一次性生活補助和科研啟動經費;
——對緊缺急需又不能全職來湘的高層次人才,可以柔性方式引進;
——對大學生主導的在湘創業初期項目提供最高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支持,青年人才合伙創業提供不超過4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并給予50%貼息;
……
△4月25日,在湖南長沙,岳麓山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采集種子光譜數據。新華社記者白田田 攝
“硬核支持”不斷加碼,科研“軟環境”也持續優化。湖南瞄準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關注的問題,加大改革創新,讓他們安心扎根、成長。
在職稱評審方面,湖南印發《在職稱評審中破“四唯”強化實干實力實績評價的實施意見》,突出注重能力不唯學歷、強調質效不唯論文等導向。
在科研賦權方面,采取競爭擇優、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方式,支持人才開展科研攻關;優化直接遴選機制,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科技人才更多推薦權,實現“誰用誰評、誰干評誰”。
在創新環境方面,修訂《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此外,“1+2”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4+4科創工程”總體進入實體化運行……高能級科研平臺建設加速,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流科研環境、重要平臺支撐。
依托豐厚創新土壤,全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湖南正持續激活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讓人才在各自賽道上大顯身手。
其三,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聚集高地,湖南未來可期。
這次大會在現場舉行了重大項目、平臺簽約儀式。一批手握前沿科技成果的專家學者、人才團隊與湖南多家科研單位、企業達成合作,簽約總金額達20億元,未來將深度賦能湖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記者注意到,這些簽約項目契合創新方向,路徑清晰,直擊“痛點”。
比如,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湖南當前謀劃的重點方向。會上,牛津大學終身教授傅曉嵐團隊與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簽約,提出共同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的學科規劃與建設,重點開展音視頻數據估值等前沿研究,并承諾每年聯合推出至少一項具有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
△2月27日,“95后”海歸李仕杰在湖南省瀏陽市中洲煙花集團有限公司展廳查看煙花產品。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大會還配套舉辦了多場交流對接活動。包括“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發展”專題活動、“中國科學院院所湖南行”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活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推進“校友回湘”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等。
不少與會高層次人才告訴記者,通過面對面聊技術、實打實談合作,他們對湖南人才政策充滿期待,對選擇湖南滿懷信心。
匯聚全球人才,助力“三高四新”?!跋嬷桥d湘”成為湖南招引人才和企業、吸納知識和技術、對接國家和世界的重要橋梁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們將持續拓寬全球引才渠道,完善科技人才項目體系,發揮人才政策“疊加”效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币幻萍脊芾聿块T負責同志說。
跳出大會觀察,從“湘商回歸”“校友回湘”到“湘智興湘”,記者感受到,隨著一系列務實措施的加速落地,“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宏大盛景正呈現出全新氣象。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新華網